在泉州西街有一面照壁,壁上有一只身披銅錢甲、腳踩八寶、怒目圓睜的怪獸,活脫脫一副野心勃勃、欲求不滿的樣子。古人稱其為“犭貪”(讀tan,音同“貪”),石壁也由此得名“戒貪壁”。
古代的官宦人家常常會在堂前門后的照壁上繪上“犭貪”,以此來警示自己和族人戒除貪念,清正為官。在山東曲阜孔府院內(nèi)的照壁上就繪有一副《戒貪圖》。在泉州安溪縣的清朝理學(xué)名臣李光地故居前,亦有一座“犭貪”雕像,首部與身體是斷開的,李光地把斷首的“犭貪”擺在門口,以告誡后商:為官若貪,便會“掉腦袋”“身首分離”。
與許多官宦人家為告誠自身和后代,在家里擺設(shè)“犭貪”有所不同的是,泉州的“戒貪壁”卻為民間捐贈所為,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活動(dòng),是民間對清廉政治的訴求。
“犭貪”與貪同音,‘貪’字近乎‘ 貧’,‘婪’字近乎‘焚’,雖都近乎一筆之差,卻天壤之別,莫一失足成千古恨。站在泉州戒貪壁前,細(xì)細(xì)品味,不禁感慨古人先賢之教導(dǎo)智慧:“富貴茍求終近禍,汝曹切勿墜家風(fēng)”;也給廣大黨員干部帶來啟示,唯有修身正已、清廉自守,樹好家風(fēng),方能得人生幸福真義。